逐夢的天梯-聯邦美術新人獎的意義和影響
「被看見」的意義

近來媒體又在討論金馬獎項中「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及 「年度最佳台灣電影」的存廢,主張廢除者認為這個「安慰獎」沒有存在的必要;然而站在一個文化人的角度,我寧可將該獎項視為對台灣電影從業人員的實質鼓舞,透過獎項可以讓他們的努力被看見、被肯定,畢竟從事文化工作需要長期投注熱情和歲月,實質的獎勵是支持運轉的潤滑油。自九0年代以降,台灣美術界的發展趨勢以裝置藝術、數位媒體當道,平面繪畫的發展舞台逐漸式微;以寫實油畫為選件條件的聯邦美術新人獎,卻「反趨勢而行」,鼓舞了每一顆專注油畫創作的美術芽苗。
從九0年代以來,台灣的美術館、文化中心、公有替代空間所推出的展覽,不論是國際或國內的活動,幾乎都是裝置類型的作品,除了展覽和發表的機會廣被非平面藝術所涵蓋外,藝術獎項也有此趨勢。官方的藝術獎項向來具有指標性作用,近年的「台北獎」有百分之八十是裝置性作品得獎,「高雄獎」也不惶多讓,2006年(第二十三屆)的五位得獎者中有四位均屬於影像類作品。這或許可以作為一個面向來觀察出年輕世代在創作媒體上的使用趨勢。
這個趨勢最明顯的反映在美術系院校的畢業展。不少人喟嘆,現在很多大學美術科系的學生幾乎很少畫圖,會畫圖的也不多了,這成為一種比比皆是的風潮。在此裝置風潮下,不站在多數那一邊而堅持「手作」美感的學生,更需要鼓勵和肯定來支撐他們的堅持。後起之秀需要關懷與引介,他們也較需要能嶄露頭角的機會,聯邦美術新人獎正提供了新秀們「被看見」的閃耀舞台。

良性有機的循環:從挖掘、收藏到推廣

由聯邦文教基金會於1998年創立的聯邦美術新人獎,清楚釐清了獎項的內容、目的與希望。內容以寫實的油畫創作為主,一如評審委員召集人許坤成所言:「希望能夠讓那些第一次接觸到藝術的民眾,先從自己看的懂得主題描寫中,慢慢建立對藝術欣賞的信心,而不想一開始就以過於抽象的表現方式,反而將欣賞者推出門外,接著才逐漸地打開藝術創作多變的大門。」在目的方面,「聯邦美術新人獎」希望鼓勵青年美術工作者研究、創作,推動全民美育、提升美術水準。參賽的年齡層鎖定再三十歲以下的藝術「追夢者」,至於參賽的作品規則,創作者必須以未曾參加任何公辦美展的作品為限,先將五幅30F油畫作品拍成135幻燈片參加初審,通過初審後,再以原畫參加複審,最後才選出「聯邦美術新人獎」一名,可獲得獎金三十二萬元、「聯邦美術優選獎」二名,獎金各得五萬元。
聯邦美術新人獎至今已走過八年,累積的成果相當豐碩,歷屆的首獎得主,有不少也是其他獎項的常勝軍。如有半數的首獎得主先後獲得奇美藝術人才培訓獎助計畫的肯定,如陳俊華、爐昉、王智斌、羅展鵬等人;曾獲得第一屆新人獎優選及第一、二界印象大獎優選的劉國正,榮獲廖繼春油畫創作獎;第六屆新人獎入選、第七屆優選的周珠旺,雖然未曾獲得新人獎首獎,卻在2003獲得高雄獎。這些耀眼成績,除了是創作者本身從事油畫創作的堅持外,更說明聯邦美術新人獎挖掘新秀的眼光。
「聯邦美術新人獎」的立意是針對剛起步的年輕藝術創作者,給予創作方面的協助,值得一提的是,聯邦美術新人獎不單單是獎金的頒發,首獎得主的五幅參賽作品全歸聯邦文教基金會典藏,兩名優選獎由評審委員會各選一幅作品規聯邦文教基金會典藏。基金會透過獎項拔擢新秀,同時典藏年輕具潛力的藝術作品,新人也因實質的補助使其創作暫無後顧之憂。此外,基金會表示,在選拔新人的過程中,也可以「相中」某一位創作者給予長時間的培植和協助,同時也提供商業藝廊一些開發新資源的方向。
除了競獎、收藏,聯邦文教基金會在藝術推廣上也不遺餘力。每年聯邦美術新人獎評選結果揭曉後,都會到全台各地舉辦巡迴展,讓更多人看見這批三十歲以下年輕創作者的豐厚實力。2003年聯邦基金會將過去五年累積的成果整理後規劃出「風起雲湧-聯邦美術新人五年作品展」,在全台巡迴展出,也將歷屆的得獎作品統合出版《聯邦美術新人獎五年作品集》,完整紀錄聯邦美術新人獎五年來的成長。
繼新人獎五年有成後,聯邦文教基金會又於2003年增設「印象大獎」,首獎獎金更高達四十萬元,該獎項突破年齡的限制,讓所有美術創作者都有競逐獎項的機會。名為「印象」,顧名思義是聚焦在印象派畫風的作品,一方面由於聯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鴻聯本身是一位低調的收藏家,偏愛印象派代表畫家莫內等人的畫作;就台灣美術發展歷程來看,台灣前輩藝術家深受印象派影響;是以聯邦基金會表示「並不反對抽象、水墨或是裝置藝術等風格的創作,但目前基金會的能力只能辦兩種獎項,所以選擇最少人辦的『印象大獎』。」

強化新人獎的論述厚度

在藝術的競技場上,參賽者不僅是被選的選手,也是下賭注的莊家兼藝術獎的贊助人。始於1976年、歷經十五屆的雄獅美術新人獎,堪稱影響台灣美術發展最鉅的新秀獎之ㄧ。在台灣美術普遍資源和環境具缺乏的年代,雄獅新人獎鼓勵並挖掘了許多美術新秀,配合雄獅美術雜誌的相關報導和評析,再台灣美術發展做快速、豐富多元的八0年代末、九0年代初,這些獲獎的新秀因為「被看見」,成為畫廊美術館爭相邀展的對象。現在他們大都已成為台灣畫壇的優秀畫家,雄獅新人獎也成為他們在創作經歷中的驕傲和光環。
1990年雄獅新人獎停辦後,雖然不乏各個公私立獎項冒出頭,然而鼓勵創作新秀的藝術獎,永遠有其存在的必要。樂見聯邦文教基金會以拔擢美術新秀為藝術獎項的標的,我也期許聯邦新人獎再造、甚至超越雄獅新人獎的氣勢和影響力。此外,未來聯邦新人獎要展現自己的特色、發揮影響力,評審團或藝評家與學者們若能在新人獎的評選過程中,嘗試提出評論性的文章,藉以積累整個新人獎的評述厚度,將更有助於聯邦新人獎未來的持續發展與深化。
創辦「雄獅美術新人獎」的李賢文曾說,他少年時期熱愛美術,經常參加各類美術競賽,而入選與獲獎更鼓舞年少的他深入美術的信心,於是當他有能力之時,即決定以創辦美術競賽等活動來鼓勵年輕人;聯邦美術獎項的推手許坤成也曾公開表示,當年如果不是皮爾卡登(Mr•Pierre Cardin)先生獎助、幫忙舉辦平生首展並大量購買畫作,使他無後顧之憂勇闖藝術領域,哪有今天的他?從以上兩位藝壇前輩的例子,美術新人獎的重要性,已經不言可喻!